close

 白雪紅梅1 38X86.jpg    

人類藝術有一段悠久的歷史,從人類出現時就開始了藝術的起點,原始時期的人們就會在岩壁上作畫,描繪動物和狩獵的圖案。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最早的文字也是從圖畫演變而來的。藝術是一種精神產物,常受到不同時期不同的思想而發展出許多不同的派別,而西方一直是藝術發展的重心,從史前時代開始,經過一連串大事件的影響,使得西方藝術有許多不同的流派,造就了一段輝煌的藝術史。

隨著科技的進步、繪畫材料的進步,藝術有更多元化的表現方法,人類不斷嘗試、突破,使得藝術發展更添色彩。而因為人所具有的創造力,藝術不曾間斷,從古至今是如此,未來也是如此的。本文將介紹西方藝術的發展,從古典到現代進而未來,看看人類活動和思想對藝術的影響何在,而藝術又是如何融合在生活當中,使得人與藝術分不開,進而讓藝術能永恆發展。

白雪紅梅2 52X62.jpg

   一、史前時代

 

   西方最早的藝術作品出現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即距今3萬到1萬多年之間。最傑出的原始繪畫作品,發現於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區的幾十處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國的拉斯科洞窟壁畫和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所繪形象皆為動物,形象寫實、生動。

   至今發現的原始雕刻大多為小型動物雕刻,少數人像雕刻中,裸體女性雕像佔多數,這些女性雕像誇張女性的生理特點,強調女性的乳房、臀部、腹部、大腿等,顯現了原始人們對於母性的崇拜意識。在維也納附近的威倫道夫出土的女性雕像則被稱為「威倫道夫的維納斯」,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二、奴隸社會時代

 

   進入奴隸社會,文化發源地的文明古國譜寫了人類藝術史的輝煌篇章。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的地區,又稱兩河流域)的雕塑,如巴比倫王國的「漢漠拉比法典」浮雕;亞述王國那些表現戰爭和狩獵的緊張場面,手法極為寫實,且充滿強烈動態感的浮雕。

   古埃及的多數且壯觀的金字塔建築,和按照正面律程式雕刻的人像雕刻,和神秘威嚴的人面獅身像,是古埃及人最具代表性的藝術表現。

   古希臘的自由民主觀念,創造了具有民主思想的建築、雕刻和繪畫作品,其中留存於後世的不少健美而優雅的雕刻,如《擲鐵餅者》、《米洛斯的維納斯》等,尤其具有古希臘的魅力與精神。

   古羅馬藝術延續古希臘的傳統,但羅馬人的藝術表現更傾向於實用主義。規模巨大的科洛西姆競技場和萬神廟是古羅馬建築的傑出代表;而曾被維蘇威火山灰掩埋達1700多年的龐貝壁畫,則展示了古羅馬繪畫的獨特面貌。

 

   三、封建社會時代

 

   從西元476年開始,歐洲進入了封建中世紀。受基督教的影響,中世紀藝術不注重客觀世界的真實描寫,反而強調所謂精神世界的表現。中世紀藝術最偉大的發展,則顯現於建築的高度發展中-拜占廷教堂、羅馬式教堂和哥德式教堂,各具藝術上的創造性。而與宗教建築相結合,雕刻、鑲嵌畫和壁畫也有一定的成就。

 

   四、歐洲文藝復興時期

 

   14到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以堅持現實主義方法和體現人文主義思想為宗旨,在承繼古希臘和古羅馬藝術精神下,創造了最符合現實人性的藝術。

   義大利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是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三位代表。達芬奇既是藝術家又是科學家,其傑作《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等皆被譽為世界名畫之首;米開朗基羅則在雕刻、繪畫和建築等方面都留下了最能代表文藝復興藝術水平的典範之作。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雄偉健壯,氣魄渾宏;拉斐爾則以其塑造的秀美典雅的聖母形象最為成功。他的聖母像寓崇高於平凡,被譽為美和善的化身,最充分地體現了人文主義的思想。

 

   五、十七世紀時期

 

   巴洛克藝術風格發源於義大利,之後傳遍全歐。其特點是追求激情和運動感的表現,強調華麗的裝飾性。這一風格展現在繪畫、雕塑和建築等各個藝術門類中。佛蘭德斯的魯本斯是巴洛克繪畫的代表人物,他的熱情奔放、絢麗多彩的繪畫對西方繪畫具有恆久的影響;同時代的現實主義大師,如荷蘭的倫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貴支等,也有一定程度的巴洛克特色。

 

   六、十八世紀時期

 

   洛可可在法國興起,隨後影響歐洲其他國家,洛可可的特點是追求華麗纖巧和精緻。代表畫家有法國的瓦托、布歇和弗拉戈納爾。

   啟蒙時期的知識份子,對洛可可藝術和當時路易皇朝頹廢的生活極度不滿。他們主張邏輯、清晰、單純與道德,以及對古希臘羅馬時期的藝術懷有復古之情,希望回返到當時的藝術美學。

   歐洲藝術在這樣的時空環境之下,形成了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新古典主義的構圖多呈靜態,均衡嚴謹,畫面精密細膩,色彩趨於冷調,而題材多半取自古代歷史中的英雄故事。

   新古典主義的表現方式雖然模仿希臘羅馬的古典規則,但在技術上又以文藝復興後的素描為基準,它所強調的復古精神並不是直接模仿古物,而是注重他們在美感上的本質。因此在藝術上,新古典主義傾向於表現性而非想像性。

   新古典主義的主要藝術家包括是法國畫家大衛﹝Jacques-Louis David﹞、他的弟子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以及義大利雕塑家卡諾瓦﹝AntonioCanova﹞。

   浪漫主義(Romanticism)繼新古典主義的衰落而興起。

   法國熱里柯的《梅杜薩之筏》被視為浪漫主義繪畫的開山之作。但這一運動的主將是德拉克洛瓦,其運用強烈色彩,用筆奔放,充滿強烈激情,代表作有《希阿島的屠殺》和《自由領導著人們》等;法國呂德的《馬賽曲》和卡爾波的《舞蹈》都是傑出的浪漫主義雕塑作品。

 

   七、十九世紀時期

 

     19世紀中期是現實主義(Realism)蓬勃發展的時期。其特色是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或揭露性,特別注重描繪社會的黑暗和醜陋現象,以及社會下層「小人物」的悲慘遭遇,並且探索人複雜內心世界的心理,也是現實主義的特徵之一。

   法國畫家庫爾貝是現實主義的倡導者,他的代表作《奧南的葬禮》堪稱繪畫中的「人間喜劇」;而《石工》則深刻揭露社會的矛盾,表現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勤勞樸實的農民畫家米勒,以醇厚真摯的感情,歌頌辛勤耕作的農民;政治諷刺畫家杜米埃,創作了大量思想深刻而形象誇張的石版畫和油畫;德國女版畫家柯勒惠支,以社會民主主義思想和鮮明的個人風格,創作了反映工人運動和農民革命的系列銅版畫和石版畫;俄羅斯產生了列賓、蘇里科夫等傑出批判現實主義的畫家;法國雕塑大師羅丹的作品也有一定的現實主義精神。

   19世紀後期在法國產生了印象派(Impressionism)。

   此派繪畫以創新的姿態出現,它反對當時已經陳腐的古典學院派的藝術觀念和法則,受到現代光學和色彩學的啟發,注重繪畫中表現光的效果,抓住光瞬間的變化。代表畫家有梵谷、馬奈、莫內、雷諾瓦、德加、畢沙羅、西斯萊等。(圖七)莫內《日出印象》繼印象派之後還出現了新印象派(代表畫家有修拉和西涅克)和後印象派(代表畫家有塞尚、凡高和高更)。而實際上後印象派與印象派在藝術主張並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其中凡高的繪畫著重於表現自己強烈的情感,用色明亮,線條奔放;高更的畫則多具有象徵性的寓意和裝飾性的線條和色彩;塞尚繪畫則追求幾何的形體結構,他因此被尊稱為「現代藝術之父」。

 牛.jpg

八、二十世紀時期至今

 

二十世紀以來,現代藝術呈現出流派迭起,千姿百態的局面。

   野獸派

   1905年誕生的以馬蒂斯為代表的野獸派(Fauvism)繪畫,強調形體的單純化和平面化,追求畫面的裝飾。馬蒂斯藝術的最大特色是線條和色彩上強烈鮮明的表現,擺脫自然固有色彩,追求純色調和許多點描派風格的作品,野獸畫派特有流暢及運用自如的速度,就因而萌發滋長,馬蒂斯並成為此畫派的領袖。

   馬蒂斯新印象主義風格的奢華、寂靜、喜悅,以及他脫離了新印象主義之分割法,改採近乎野獸般的技法,與強烈自由奔放的純色。馬蒂斯參加

1905年秋季沙龍展後,一舉成名,並誕生了野獸派。

   立體派

   二十世紀巴黎兩位畫家布拉克和畢卡索,深受非洲雕刻單純的造形和尖銳對比的影響,發展出新風格。加上1907年他們參觀了塞尚的回顧展,於是立體派

(Cubism)第一件代表作—畢卡索的《亞維農姑娘》產生。立體派根據塞尚的作法,把對象分割成許多面,同時呈現不同角度的面,因此立體派作品,看來像碎片被放在一個平面上。早期的作品裡,只用灰色調畫,由於使用中性色,整個的空間沒有看來特別前進或後退。代表畫家有布拉克、畢卡索、雷捷、德羅涅、萊布希茲、布朗庫希。

   表現主義

   隨著德國1905年橋社和1909年藍騎士社的先後成立,表現主(Expressionism)作為一種重要流派登上畫壇,此派繪畫注重表現畫家的主觀精神和內在情感,強調畫畫是情感表達的工具,畫面抒發自我內心的情感,線條充滿激烈和活力及不真實的色彩。表現主義是從印象派演變發展而來,是對印象派忠實地描繪現實的反動。同時,它和德國歷史上的民族傳統有內在的關聯,它繼承了中古以來德國藝術中重個性、重感情色彩、重主觀表現的特點。在造形上追求強烈的對比、扭曲和變化的美。

   直接對表現主義產生影響的是挪威畫家孟克,幼年時喪母,姊、妹又得精神病,皆對其一生的創作有深刻的影響。

   他曾留學法國學畫,看過梵谷和高更的作品,開始探索激烈色彩和扭曲線條,以表達焦慮、恐懼、愛及恨等心靈狀態的可能性,其一生創作最主要的兩個題材是「死亡」和「愛情」。1892年在德國柏林美術家協會舉辦展覽,對當時德國青年畫家刺激很大,推動了表現主義運動的產生。代表作有《生命之舞》、《春情》、《吶喊》。

   被稱為表現主義先驅的是諾爾德,代表作如《釘死於十字架》接近表現主義的畫風;另外,十分狂熱的還有法國畫家弗拉曼克,代表作如《河流》。他們是從寫實主義、印象派和後印象派的影響走向表現主義的畫家,在作品中注重表現主觀的內心感受,追求強烈的形式感。

   未來主義

     1909年在義大利出現了未來主義(Futurism)運動,此派畫家利用立體主義分解物體的方法表現活動的物體和運動的感覺。未來派畫家表現的是「速度」和「進行」,以及現代生活的「動盪」的感覺。此運動是由詩人馬利涅蒂和畫家巴拉所領導的。在繒畫上,形象是重複的、重疊的、模仿影片的方式,用以表現運動中的概念,其重要的代表人物還有賽弗里尼和波爵奧尼。

   未來主義對20世紀其他文藝思潮產生了影響,包括藝術裝飾、漩渦主義畫派、構成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未來主義的藝術思潮從20年代開始衰落,如今已經絕跡,很多未來主義藝術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喪生。然而,未來主義所提倡的一些元素至今仍然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組成元素。未來主義對年輕、速度、力量和技術的偏愛在很多現代電影和其他文化模式中得以體現。馬利涅蒂至今仍有很多思想的追隨者。例如,他的「人體金屬化」的藝術主張在日本電影導演塚本晉也的影片中有所體現。未來主義對網路化的現代社會也產生了影響,所謂的「電腦朋克」就是在未來主義的影響下出現的。

   抽象派

   抽象主義(Abstractism)的作品大約產生於1910年前後,其代表畫家有俄羅斯畫家康定斯基,其作品有《構成第七號習作》;荷蘭畫家蒙德里安,其代表作品《百老匯爵士樂》。而兩人又分別代表著抒情抽象和幾何抽象兩個派別。20世紀以來西方興起的美術思潮和流派,否定描繪具體物象,主張抽象表現。不以描繪具體物象為目標的抽象畫,透過點、線、色彩、塊面、形體、構圖來傳達各種情緒,激發人們的想像,啟迪人們的思維。

   此派畫家從原始藝術、中世紀宗教藝術、非洲和大洋洲藝術、東方的書法中吸取精義,也從老莊哲學、佛教禪宗中擇取了適應二十世紀西方哲學和人們心理狀態的觀念。不少抽象派作品表現逃避現實、社會虛無主義的傾向,但也有作品反映了人們對

   達達主義

   達達主義(Dadaism)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的藝術流派,產生於1915〜16年,一群詩人和畫家因不滿大戰用機器殺人,心生悲觀的看法,共同創造一種反抗性的藝術運動叫做「達達」。「達達」的意思是「玩具馬」,是那群藝術家在法德辭典中偶然翻到的詞,便以此為社團的名稱。此派藝術家不僅反對戰爭、反對權威、反對傳統,而且否定藝術自身,否定一切。它的目標是告訴世人,由於世界大戰的災難,所有存在的一切道德或美學的價值都沒有意義。運用一種仇視文化的態度,宣揚無意義的胡說和反藝術的藝術。但並非完全否定藝術,其實在它經過設計有意義的反理性行為中,也含有一種解放的因素,一種走向未知的創造心理。

   本想破壞藝術,卻為藝術開闢了許多新的途徑、新的可能性,使人們的精神從過去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迫使人們重新檢討對於美醜的觀念,仔細去看原本不被認為屬於藝術的東西。例如,杜尚將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畫上鬍鬚,並將小便池作為藝術品,便是達達主義思想的體現。

   超現實主義

   隨著達達主義運動消退,在此基礎上出現了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他

從達達主義中吸收了反傳統和自動性創作的觀念,但克服了達達主義否定

一切的致命弱點,有比較肯定的信念和綱領,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流行最

廣。

   此派畫家以柏格森的直覺主義(註十),弗洛伊德(註十一)的精神分析學和夢幻心理學為基礎,展現無意識和潛意識世界。其繪畫往往把具體的細節描寫與虛構的意境結合在一起,表現夢境和幻覺的景象。代表畫家有恩斯特、馬格利特、夏卡爾、達利、米羅等。深受弗洛伊德潛意識理論的影響,把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和夢的經驗相揉合,以達到一種絕對的和超現實的情境。這種不受理性和道德觀念束縛的觀念,促使藝術家們用不同手法來表現原始的衝動和自由意象的奔放。

   超現實主義的技巧:

   A.自動性記述法

   排除合理性的有意安排,完全由「任意」、「偶然」來達成記述的任務。

   B.現成物體

   這是沿用杜尚所發明的「物體藝術」的觀念。

   C.定義黏貼法

   此技法初現於綜合立體派,而在超現實主義裡又再度活躍。

   D.摩擦法

   由艾倫斯特所發明,用以求得暗示性的意象和肌理的趣味。

   E.拓印法

   此技法也是在追求偶然意外的趣味和意象的暗示性。(註十二)

   抽象表現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產生的以波洛克、德庫寧為代表的抽象表現主義

(abstractionsim)藝術,此畫派綜合了抽象主義、表現主義的特點,是第一個在

美國本土發展出來的藝術流派,當時美國優秀的藝術家們聚集在東海岸,正好與

來美躲避戰火的歐州藝術家們互相學習觀摩。這些歐州藝術家包括了:麥克斯.

恩斯特(Max Ernst),皮耶.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等人,他們影響了美國當時的

藝術風格,所以「抽象表現主義」可以說是一個「歐裔美系」的藝術潮流。此畫

派強調畫家行動的自由性和自動性。

   波普藝術

     20世紀50年代初,萌發於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於美國的波普藝術(Pop Art),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中大量利用廢棄物、商品廣告、電影廣告和各種報刊圖片作拼貼組合,故又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代表人物有美國畫家約翰斯、勞生柏、沃霍爾等。

   超級寫實主義

   而70年代興起的超級寫實主義(或稱照相寫實主義)運動,其主要特徵是利用攝影成果,進行客觀和逼真的描繪。代表畫家有克洛斯、佩爾斯坦;雕塑家中,安德烈、漢森最為著名。

荷.jpg

   結論

   藝術是人類美和創造力的表現,從史前時代至今不曾間斷。透過本文以時代劃分,分點介紹西方藝術流派的更迭,不難發現,藝術與人類活動是緊緊結合的-封建時代受基督教的影響,表現在藝術的是與宗教結合的教堂建築;後又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因而形成了新古典主義;隨後人類的工業革命、世界大戰、電腦的應用…分別都對當代藝術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雖隨著材料的進步,進而科技的應用,藝術有越來越多種的表現手法,但藝術的精神源於人類最初對美的追求,所有作品都是表現畫家最原始、最純真的一面。因此從古自今,藝術的意義不曾改變,也永不改變。藝術史像一極長的畫布,前人留下了創作,而後人繼續追隨著,以至於這畫布永遠不朽,反而隨著時間更添繽紛色彩。因此說人類藝術史是「古典到永恆」,並不失恰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賚 的頭像

    Tony老爸的部落格

    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